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第一組 倫理學 提問及回答


第一組 基本倫理學   倫理學     提問                                     
                                   組長:劉文輝   100.03.05(六)  統整
1唯名定義(操作型定義)已將倫理與道德視為同義,在實質定義上是否有區分?
  亦或是同義之?

2.了解基本倫理學之思辨究竟對於生命教育的認識與傳遞有怎樣的幫助?

3.「實然倫理」與「應然倫理」是固定不變的真理嗎?「實然倫理」與「應然
   倫理」是否會隨著個人想法的轉變或時代的更迭而改變?這個問題還沒有教到

4.請簡要說明何謂「目的論」,何謂「義務論」。同上

5.本組的疑惑點--------------
一、「倫理」與「道德」兩詞的差別,就講義第二頁當中提到關鍵在於「定義」
1. 唯名定義:是賦予字詞以特定意義
2. 實質定義:探究字詞之特定意義(指涉的觀念或事物的客觀本質)

就文字敘述,唯名定義像是「字詞」,實質定義像是「字詞解釋」,非也唯名定義是無對錯可言的,只有符不符合「約定俗成」的用法或「訓詁考古」的問題,所以唯名定義是一開始將字詞命名,但實質定義才是給字詞意義,每個字詞才有差別,故就我的認知實質定義才是最重要的,它給字詞生命,它才可以將「倫理」與「道德」兩詞作一個區別,非也但在講義中又提到「唯名定義」是「操作型定義」,目的在於確定語詞所指涉的事物為何。確定「倫理」與「道德」的唯名定義,才能掌握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感覺「唯名定義」才是區別?「倫理」與「道德」兩詞的關鍵,所以又讓我的想法陷入疑惑了。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跟第一個問題一起問。可以用一個人的名字與綽號來解釋,也可以以倫理學的定義來解釋。


二、老師提到「道德能動性」,舉例甲被乙從樓上推下樓,壓死丙,老師論述甲是不自由的自由落體,就法律、道義上甲都無罪,若此論述確立,那若以開車的例子----A車被B車撞,導致A車撞到C車,A車也是非自願性的,此例就法律上A車也是需負擔C車的損傷,所以感覺理論是有矛盾的?這個題目不錯,是屬於法律與道德異同的一個好問題。

     第四組--就貴組認知,擇適合作答之題目,或是統整一個概念性之定義或是舉例說明之,TKS
總評:本組為第一組,所教範圍還不多,所以提問常有超出範圍的現象,而且似乎題目也少了一些,不過,此乃非戰之罪。後面兩個疑惑都是不錯的問題,釐清它們,有助同學的理解。
         組長:劉文輝   100.03.05(六)  統整
             
                    基本倫理學              第四組  回答                                 
                                 
1.唯名定義(操作型定義)已將倫理與道德視為同義,在實質定義上是否有區分?亦或是同義之?

答:雷淑敏 (學號:0991881019
當我們給一個字詞(如倫理或道德)特定意義時,便是對這個字詞進行唯名定義,亦即這個字詞不再是空洞且無指涉故視為同義(?)。而字詞可以是一個理念或是事物但無法論標準(?),所以接下來進行探討已被賦予特定意義的字詞其觀念或事物的客觀本質,稱為實質定義!(探討並非進行定義,透過探討,我們找出該觀念或事物的重要特色之後,才能進行實質定義)
因此,倫理和道德這兩個字詞在實質定義上是有區分的非也,倫理是涉及群體而道德是涉及個人這是就語源來說有區別,這二個字詞背後所賦予的問題也不相同,且用客觀的角度去探究足以實質的說明字詞的特質,又可區隔的動作稱為實質定義!後面的理解就混亂了。

2.了解基本倫理學之思辨究竟對於生命教育的認識與傳遞有怎樣的幫助?

答:郭昱秀  (學號:0991881051
基本倫理學希望透過理性思維與人性經驗進一步探索善惡的意義,建構進行道德判斷,以及證成道德原則的方法理論。而生命教育包含了終極關懷、倫理思考、人格與靈性發展三個部份,足見倫理思考即是學習生命教育首要課題之ㄧ。
此外,生命教育內涵有四個基礎概念,需要讓學生了解並在生活中實踐的:第一是自尊的教育;第二良心的教育;第三是意志自由教育;最後是人我關係的教育。這四個的說法缺乏系統性與周延性
而其中第二良心的教育,係指有了良心的個體才能成為一個人誰能被罵沒有良心?。可是良心非常抽象,在倫理學中它是一種個人主觀倫理使用「主觀」兩字宜謹慎。經常要讓孩子捉住內在的「仁心」,具體來說就是孔子所謂「不安之心」,做任何事先反問自己心安不安,這常是瞬間就過去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要在生活中實踐的。孟子所謂「不忍之心」,做事之前先自問忍不忍心?虐待動物、折斷樹枝是否忍心?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生活細節中讓學生不斷反省的,在做任何判斷選擇時也應先反問自己的良心。在西方倫理學中強調「知識」很重要,若沒有知識良心會誤判。
人為什麼會沒有良心?孟子說一個人沒良心是因為他被蒙蔽了。可能從小到大,周遭的人都沒有提醒他那「不安之心」及「不忍之心」;父母師長沒有教育他;或是常常在媒體上看到很多殘忍的鏡頭,慢慢就可能沒有不忍之心,變得麻木不仁。在教學上重視體驗活動,帶學生去參觀醫院,看了生老病死之後,或許整個生命觀就改變了,學習到對生命的堅持、敬重,良心教育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很基本的體驗上建立。
從巨觀角度來看,教育應以培養完整的人、完整的生命為目標,遂生命教育的倡導即與基本倫理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倫理學既關切生命的實踐原則與理想,也就是關切通往完整生命的途徑,故紮實的倫理學學養是推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學理基礎。生命教育的師資必須具備充足的倫理學訓練,否則在具體從事生命教育的場域中,很難達到說理而不說教的境界。(孫效智,2000

資料來源: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輔仁大學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網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112000747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



3.「實然倫理」與「應然倫理」是固定不變的真理嗎?「實然倫理」與「應然倫理」是否會隨著個人想法的轉變或時代的更迭而改變?

答:柴蘭芬  (學號:0991881033
「實然倫理(positive morality)」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所「實際」相信的「應該如何做人或生活」的倫理觀念或實踐,是對當時社會中倫理道德現況的描述,與社會的文化、風俗民情、時空背景有關。所以在某時某地認為合理的倫理規範,在不同的時空背景看來可能並不合宜。例如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認為女人要三從四德的觀念,在現今看來就是對婦權的打壓與不尊重。所以「實然倫理」的確會因著不同時空背景而有所差異,也會隨著時代的更迭而加以修正、轉化舊時不合理的倫理觀念。
「應然倫理」是從哲學或理學角度所探討或發展出來的倫理體系,主要在說明理想上一個人或社會「應該」相信的有關「應該如何做人或生活」的各種理想或原則。因為「應然倫理」的建構往往在批判「實然倫理」中進行,且對「實然倫理」的批判往往又引領人進入更深層的對於道德本質的「應然倫理」之探問,所以我覺得應然倫理的建構會隨著探問的深度有越來越完整、深入的省思,但基本概念的「人應如何為人、如何生活」之原理原則則是不變的。答的不錯。

4.請簡要說明何謂「目的論」,何謂「義務論」。超過範圍

答:江家欣 (學號:0991881052
目的論:目的論的典型代表為「效益主義」,以邊沁為代表。依循「效益原則」,認為人類所有行為的道德目的,就是要促進「最大善」或「最小惡」,以達到「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行為的目的或結果決定行為的道德性質,因此目的論主要強調行為的結果,認為一個行為的對錯是依據行為的結果來判斷。
義務論:以康德為代表。認為行為的道德價值並不由其後果決定,而要看行為者的意圖、動機,而不在於行為的效果,因此採取的行對是對或錯,是依據其內在本質,與道德原則的一致性,及行動的原則而定。他使用三種不同的形式表達其倫理學的原則:
       1)普遍化原則:依照你能而且你願意使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準則行動,認為一個行為所依據的準則必須經過可普遍化的測試,該行為才合乎道德。康德在這點上舉出四個義務禁止自殺、禁止假承諾、不浪費自己的天賦、幫助苦難的人。
       2)目的原則:認為個人不論對待自己或他人的人性,都要當成目的,而不是只當成手段。
       3)自律原則:每一個理性存在者的意志,作為制訂普遍法則的意志。也就是說,道德法則的強制性,源於我們自己的理性意志(善意志),所以我們所遵守的道德原則是自己制訂的,道德限制是我們己限制自己。
【參考資料】
1、http//homepage.ntu.edu.tw/~hwlin/ppt/moralreasoning991_Kant.ppt#271,2,一、前言
2、http//devilred.pixnet.net/blog/post/6661563
3、樂為良譯(民100)。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台北:雅言。





5.本組的疑惑點--------------
一、「倫理」與「道德」兩詞的差別,就講義第二頁當中提到關鍵在於「定義」
1. 唯名定義:是賦予字詞以特定意義
2. 實質定義:探究字詞之特定意義所(指涉的觀念或事物的客觀本質)。

就文字敘述,唯名定義像是「字詞」,實質定義像是「字詞解釋」,唯名定義是無對錯可言的,只有符不符合「約定俗成」的用法或「訓詁考古」的問題,所以唯名定義是一開始將字詞命名,但實質定義才是給字詞意義,每個字詞才有差別,故就我的認知實質定義才是最重要的,它給字詞生命,它才可以將「倫理」與「道德」兩詞作一個區別,但在講義中又提到「唯名定義」是「操作型定義」,目的在於確定語詞所指涉的事物。確定「倫理」與「道德」的唯名定義,才能掌握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感覺「唯名定義」才是區別「倫理」與「道德」兩詞的關鍵,所以又讓我的想法陷入疑惑了。

答: 陳家華 (學號:0991881065
不同的語源會給同一東西不同的「唯名定義」,如要表達「」這樣的一種「生物」,中國人用「人」,而西方人用「human being」。因此,唯名定義無所謂對錯、可被鬆動的、不客觀的(?也要謹慎使用客觀一詞,否則他的意義會是模糊甚至空洞的),只視是否符合「約定成俗」的用法或「訓詁考古」的問題。提問組談及「到底是唯名定義還是實質定義才是區分倫理與道德二詞的關鍵」,說明如下:
一、就語源上,「倫理」與「道德」二詞雖有唯名定義上的差異,但講義提及「基於『現代日常語言似乎已通用倫理與道德』、『做為評價用語,倫理與道德兩者意思相通』、『當代中文倫理學者多半不再區別倫理與道德』及『西方語詞在含意上也沒太大差異』等四個理由,將倫理與道德視為同義詞」。因此,「倫理」與「道德」在倫理學上探究應屬同義詞。很好
二、實質定義目的在於探究字詞之特定意義所指涉的觀念或事物的客觀本質,其有何客觀本質、如何探究界定,則需找出此指涉的觀念或事物之「最重要特質」及「與其他事物有所區隔」的概念。換言之,需進一步了解該指涉的觀念或事物之「近類」與「種差(或中國之「道德能動性」」屬性。如亞里斯多德所言:「人是理性動物」即為一成功的實質定義,其中「動物性」表人與其他動物的「近類」屬性,「理性」則述說人與其他動物的「種差」屬性,因此,「理性」為人與其他動物「最重要本質」及「與其他事物有所區隔」概念。很好
三、因此,在「倫理」與「道德」為同義詞的情況下,建構「倫理」實質定義即建構「道德」的實質定義,探究「倫理」的本質亦即探究「道德」的本質。故,實質定義為最重要應屬無誤。


6.老師提到「道德能動性」,舉例甲被乙從樓上推下樓,壓死丙,老師論述甲是不自由的自由落體,就法律、道義上甲都無罪,若此論述確立,那若以開車的例子----A車被B車撞,導致A車撞到C車,A車也是非自願性的,此例就法律上A車也是需負擔C車的損傷,所以感覺理論是有矛盾的?
請第四組--就貴組認知,擇適合作答之題目,或是統整一個概念性之定義或是舉例說明之,TKS       

答:尤瑞君 (學號:0991881005
    從「道德能動性」和「法律」來看實例二,A車需負擔C車的損傷,這是不衝突的。秉持的理由如下:
一、從「法律」上的觀點來看實例二。
只要自己的權利被他人侵犯,侵犯他人的人就是侵權行為人,而被侵犯他人的人及為被害侵權人。A車撞到C車,A車就是侵權人,侵犯到C的權利,所以A需要負擔C車的損傷。同樣的,B車撞到A車,B車侵犯到A車,所以B車需對A車負責。在民法中,求償需有故意或過失,若A車無過失,即無庸對C車賠償,則C車的賠償責任將由B車負責;若A車有過失,即需對C車賠償,賠償額度視過失比例決定。非也,法律常常必須考慮執行的可行性與方便性,常常不容易按照道德上的合理性來進行。連環車禍一律就是後車賠前車
在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中,追尾車要承擔主要責任。車輛追尾的原因就是在後面的車過分接近前面的車,進而導致煞車不及。因此,B車撞到A車,A車撞到C車,代表A車和B車都是追尾車,都要對前面被撞的車負責任。因此從法律上來看,A車要負擔C車的損傷。這個論述與上衣段無過失論述需調節整合
由此可知,A車和B車是侵權人暨尾隨車,都要負擔相對應之下的被侵權人(被撞者)。
二、從「道德能動性」來看實例二。
「道德能動性」是指個人內在自主性的認知特性,自己是可以決定自己的動機想法和行為。
A在駕駛的過程中,如果有遵循自己的「道德能動性」,照理說,A車是會和C車保持正確良好的行車間距,就算發生突發的交通事故,因為有安全距離的保護,A車就不會撞到C車。回到交通事故的現場,以自願性撞人與否來看,A車具有「道德能動性」。相對的,從行車間距來看,A車就沒有符合「道德能動性」。這段話不精確
「撞人與否」和「行車間距」合併一起看,可以用「道德能動性」讓交通事故不要發生,再從交通意外來檢視駕駛汽車的行為,駕駛員對「行車間距」的「道德能動性」就更為顯著重要。由此,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實例二中,A車雖是非自願性的撞到C車,但A車需要負擔C車損傷的原因。
三、如果「道德能動性」是質量單位
如果「道德能動性」是質量單位放進生活實例做比較。實例一的甲其「道德能動性」較高,實例二的A其「道德能動性」較低。所以,因此實例一的甲其「道德能動性」比,實例二的A其「道德能動性」還高。這段話也有些模糊
綜合上述的理由:A車需負擔C車的損傷,這和「道德能動性」無矛盾之處,A車要對C車負責,是有符合「道德能動性」的原則。

總評:
1)34題超過範圍,以後答覆組要提醒提問組,並且可以不答這樣的提問。
2)小組的溝通交流要加強,家華在其答覆的第一與第二點,其實理解的相當正確,但資訊似乎沒有pass給同組的淑敏。
3)同學們可以選擇自負文責的署名方式書寫答覆,但分數是全組一個分數,因此,團隊的交流合作很重要,同一組不要出現矛盾或強弱差別太大的論述,要彼此互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