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倫理學期中報告-----意圖相關或意圖無關倫理


倫理學生命教育學分班期中報告-----意圖相關或意圖無關倫理
62號 魏嘉輝 100.5.7

以前曾經聽說:唸完哲學系出來後就要送精神病院。讓我覺得哲學家就是一種胡思亂想的學問,專想一些大哉問,畢業出來一定喝西北風(老師不要打我,這是舊觀念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已經被老師生動有趣的講課內容所打破,讚)。在上了幾個禮拜的課之後----我喜歡哲學!在這種不斷批判、解構又重構過程中,不斷挑戰及擊毀我根深蒂固的思想(應然倫理),換上的是有經過思考,有結構性也較完整比較不偏頗的概念(新的應然倫理),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很享受也很投入。我要講哲學不僅很有趣,也很生活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學問,只不過老師的繞口令太厲害,常常腦筋轉不過來,聆聽其文不知其意。

老師講到幾個重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一、人會作那個選擇,取決於意圖加上他對於行為客觀的認知(例如想殺人的人,會去選擇一個他主觀認知可以殺人的行為,亦即「目的性意圖會在一個人在選擇要作出哪些行為時引領著他」)。人的所作所為,不論好或壞,始終被其慾念(意圖)所牽引,(雅各1:14) 一個人受試誘,是被自己的慾望勾引去的。1:15 他的慾望懷了胎,生出罪惡,罪惡一旦長成就產生死亡。「人的意圖決定目標,認知再去追求手段,決定手段後再決定付諸實踐,而後著手行動,並完成行為,也完成行為之道德意涵 這句話描述的圖畫實在太貼切了。在啟航工作坊中老師叫要我們每日三省吾身,要常常反觀自己的心,因為生命教育必定從自己的開始,真是一個決定性的註腳。
而宗教在行為與道德上面牽涉的角色是什麼?(箴言5:1-2)年輕人哪,要重視我的智慧,傾聽我明達的話。這樣,你就曉得怎樣謹慎行事….5:22邪惡人的罪像羅網一樣;他自己的罪網住了他。5:23他因為不能自制而喪命;極端的愚昧使他淪亡。是不是意味心裡的真理與智慧(實然倫理)左右著人對於道德善惡的判斷,善人心中的每個意圖與認知都受宗教在其心中所設定的界線的節制,他會因為心中的愛去選擇作有益眾生的行為,或消極的選擇不為惡。而惡人(無知的人)會因為無所節制或對善的無知與對行為錯誤的認知,而選擇了主觀上認知無害的行為而表現出惡來。

二、行為是不是道德,跟這個人認知的此行為道不道德有關,也並不與行為的結果有絕對的關係。「行為道德判斷並非繫於行為之一切客觀性質,而是繫於行為者所認知的行為之客觀意義。此稱之為行為之(主觀之客觀)意義。行為的客觀性是不變的(?可以蓋全嗎?)Alfred範例中「他所認知的毒藥,事實上是唯一的解藥」,這是一個不受任何事物影響的客觀事實,這個客觀的行為本身並非受道德評價的對象。Alfred意圖殺人反倒救人的結果與意圖相反,卻不影響其惡的意圖以及其惡的主觀認知而選擇做那一件他主觀上是殺人的客觀行為。因此,要說Alfred應該要把他認為是毒藥的東西餵食給他太太是好的結果而說善是不正確的。這一個行為不能被詮釋為給予他太太她所需要的,而應該被詮釋為殺害她。就如老師講的:道德具主觀性(Nemoteneturad impossibile)道德判斷必須由行為的意義來決定,而後者則必須經由行為者之主觀認知或能力來掌握。

三、但有趣的是,行為和意圖是可以分離的。可分離性理論:行為者的「伴隨性意圖」和目的性意圖皆與「已被選擇的行為」的客觀屬性的決定無關。Alfred意圖要把毒藥餵食給他生病的太太以殺害她,這是一個惡的意圖,一個謀殺的意圖,他的目的性意圖就是要殺人,在執行此最終目的的過程中的每一個伴隨性意圖也往此目的前進,但此被Alfred主觀的認知為一個可以殺人的「行為」,卻不能影響此『毒藥』事實上是唯一能治療他太太病痛的解藥這個客觀性的事實,因而治好了他太太,不管Alfred意圖如何或其認知如何都不能改變此客觀的事實。所以說意圖與行為是可以分離的。

四、不是行為的對錯都受到事前認知的影響。事後的結果好壞,是否影響其行為之正誤? Ad impossibile nemo tenetur。一個人沒有義務要作出那些他根本不可能作到的事。即使是結果主義也不能要求它的支持者要考慮到一個行為所會帶來的所有結果,而頂多只能要求一個人考慮到那些他可以合理預見的結果。事實上,沒有任何倫理學理論可以要求行為者考慮到那些他根本無法真誠地設想到的事情。因為人類淺漏的知識及短拙的眼光往往無法長遠完整的考慮一件事情,甚至我們對其行為的判斷也因判斷者的狹隘認知而有所不同。(王上3:9) 所以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我們要常常求神恩賜智慧及知識(wisdom and acknowledge,知識就是經由經驗、思辯及認知的過程中,所累積下來的應然倫理,這會帶領我們的腳步走在相對正確的路上),讓我們可以正確的解讀每一件事。除此之外常常反思回想所看到、聽到及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應用倫理學學到的各樣知識,相信可以使我們的思慮更加周延。

五、認知具被動接受性,不能左右行為之客觀意義,例如我面前的這一張桌子就是有四隻腳,我只能被動的接受這個事實,不能左右其內涵的客觀意義所以在討論行為時此觀念就很重要,例如一個人明知與一個非其配偶的人發生性行為,那麼他/她不管願意不願意,都必須承認他/她作出了通姦行為,無論他她對他的/她的意圖作出何種解釋,這就是通姦這一個婚外性行為的客觀意義,是無所改變的,也才能引申意圖與行為無關的論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